茅贡镇地扪村,曾被美国《地理杂志》誉为“时光边缘的村落”,寨子里一座座吊脚楼错落有致,六座历经岁月洗礼的风雨桥相互呼应,五座如雨后春笋拔地而起的鼓楼赫然入目……古朴而美丽的画面更是随处可见。这些充满侗族特色的建筑,都是地扪村木匠师傅亲手打造的杰作,他们凭借精湛的手艺和口口相传的好口碑,不仅将地扪村打造成了远近闻名的“木匠村”,还赢得了源源不断的致富“订单”。
村民吴再森是十里八乡有名的掌墨师,在他的木构加工基地,经常能看到吴再森带领工匠师们加工鼓楼、花桥、木质建筑等所需木质材料的忙碌身影。在今年的贵州省首届乡土建筑传统技艺大赛中吴再森荣获三等奖,其参赛作品成为了地扪村木构技艺的杰出代表。地扪村的工匠师傅们因为工作细心、技术精湛,做出来的鼓楼、花桥等古建筑兼具美观、实用和安全等性能,他们的工艺深受全国各地客户的喜爱,特别是在黔东南州大部分的鼓楼、花桥等古建筑大多是出自地扪村工匠师傅之手。
地扪村木匠技艺的传承与发扬,离不开多种学习培训方式的支持。通过“老带新”“师带徒”以及黎平县锦华职业技术学校等培训模式,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技艺精湛的木匠师傅。目前,该村已拥有170余名木匠师傅,其中掌墨师27人,从业20年以上的有80余人。
近年来,地扪村坚持党建为引领探索出了一条“致富带头人+掌墨师+工匠师”的产业发展模式,凭借在木构建筑上的良好“口碑”,积极采取“走出去+引进来”相结合的方式,在木构行业拥有众多的订单,这些订单覆盖了广西、湖南、云南等周边地区。一方面,致富带头人带领木匠师傅积极“走出去”,主动前往广西、湖南等地承接木构建筑项目。今年以来,有50余名工匠师傅通过主动承接的方式实现了年均增收3万余元,不仅提高了大家的收入水平,也让地扪村的木构技艺传播更广。另一方面,致富带头人到外地“引进”订单到该村进行加工,加工完成后再将成品运往订单地进行组装。
据了解,在不断地创新发展中地扪村的木构加工产业逐渐壮大,目前已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“收购+砍伐+运输+加工+组装”的完整产业链。今年以来,通过吴文田等10名致富带头人的努力,地扪村共获得寨门、鼓楼、长廊、花桥、凉亭、戏台和房架等68座木构建筑共计700万余元的订单,为110余名工匠师傅发放了280万余元的务工收入。
从事木构建筑加工已有21年的吴胜安感慨道:“以前我们都是走村串寨找木活做,而现在是‘人在家中坐,单从外地来’现在推行的‘订单式’木构生意,让大家在家中都订单不断,非常开心。”
木匠师们用他们的双手和智慧,不仅传承了古老的技艺,也为乡村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。据不完全统计,地扪村工匠师傅们10年来累计参与花桥、鼓楼、戏台等木构古建筑建设400余座,其中参与的上海世博会中国馆、剑河温泉、凯里市体育馆等著名木构建筑建设,一榫一卯,一一展现了地们村传统木工技艺之精彩。
(姜承松 李春梅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