400年“黑虎拳” 诠释侗族“全民健身”精神
发布时间:2022-03-14 00:00
|
来源:侗乡网
“动如虎,站似松,扯钻锤,掏心冲,闪光眼,腿生风,掌劈山,肘闯钟,练就排打黑虎功,出手制敌很轻松。”
在双江镇觅洞村,有一套模仿老虎觅食的古老拳法——黑虎拳,这套拳已经有400多年历史,是侗族人民尚武和全民健身的历史见证。
觅洞村,世居侗族,300余户1100余人,全村以吴姓为主。相传,明朝年间,勤劳的觅洞人民辛勤耕耘、砥砺奋进,每天日出而作、日落而息,生活逐渐富裕起来。他们稻谷堆满仓,歌声十里香,日子过得殷实火红。然而,声名鹊起了,生活富足了,随之而来的是,引来盗匪的不断侵扰,村民整日担惊受怕,触摸着幸福生活却不能快乐地享受每一天。
目睹觅洞的情景,眼看群众的恐慌,为了防备盗匪打家劫舍,保护地方百姓平安,吴闳将、吴靠将父子扛起护村守寨的责任,每天去山上自创武术,模仿老虎扑食的招式,练成一套拳法,之后演绎成棍法和刀法。
吴靠将的父亲吴闳将,练成拳法后,因其身材魁梧、为人忠厚、待人诚恳、英勇善战,团结带领当地群众共同抵御匪患,受到当地群众的拥护,村民推举他为“甲长”。父亲德高望重,吴靠将从小耳濡目染,经常跟随父亲闻鸡起“武”,苦练武艺,加上其天资聪颖,少年时期就青出于蓝胜于蓝,还习得一身身轻如燕、飞檐走壁的绝技。吴闳将、吴靠将父子多次在与土匪搏斗中,赢得胜利。
吴靠将年满十八岁时,其父亲病故,寨里推崇他来接替“甲长”之位。任其职尽其责。身为“甲长”和“一寨之主”的吴靠将,没有辜负群众的期望,为切实保护全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,他开起武堂,大家叫“吴靠将武堂”,免费招集寨里所有的男丁壮汉都来习武,组建“自卫队”以防不测,并将所有的拳法、棍法、刀法等整合起来,统称为“黑虎拳”。同时,为保障在抗匪斗争中赢得主动,吴靠将还在寨旁架起磨刀石,一旦有土匪入侵,全寨武士可方便磨刀(这块磨刀石至今仍保存完好)。“黑虎拳”这套武术,实战性强,攻守兼备,尤其强调一招制敌,有快、狠、猛的特点。有了吴靠将武堂,村民们纷纷前来习武,他们在相互传习、切磋中,总结经验、固化成果,久而久之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、系统的、成熟的、独具民族文化特色的“黑虎拳”,即现在所说的“觅洞武术”。
觅洞武术有着丰厚的文化涵养,从社会和谐的角度出发,为做到保境安民“人不犯我,我不犯人”,觅洞首领吴靠将颁布了“禁令”,所有身怀武艺的村民,个个都必须遵守武德,谨恪祖训,不到万不得已,不准轻易示武、动武,更不许以武欺人。因此,觅洞武术自创立之初就有自身的一套文明行为规范,他们习武的目的是,“只可防身自卫,绝不以强欺弱;只可驱逐外敌,严禁舞械内斗。” 武术蕴藏着“侠之大者,为国为民”的哲理。
觅洞武术还有着“传男不传女”的祖训,除了这条规定外,觅洞武术在觅洞村一直是个公开的“秘密”,男丁人人皆可传习。因为在动荡不安的旧社会中,习武既可防身自卫,又能便于组织“自卫队”共同抵御外匪入侵,维护全村的社会安定。
“文革”期间,觅洞武术曾被封存起来。改革开放后,人们生活逐渐富裕,文化受到重视,觅洞武术被定为民族文化艺术,得到传承和弘扬。觅洞武术作为中国武术之一,除了具有实战性的特点外,也不乏一定的观赏性。它传承延续到今天,汇集了侗族人民的智慧和人文,凝结着侗族先民的生存之道。近年来,觅洞村民对觅洞武术套数进行了一些改造,现在向世人呈现出来的,都是觅洞武术的精髓,给人以强身健体并兼具艺术性、人文性。它在形体上,大开大合、潇洒自如,在审美上,充分展现出侗族人民勇敢、豪迈的精神风貌。
从历史沉烟中走来的觅洞“黑虎拳”,又称“觅洞武术”,汲取侗族民间武术的精髓,传承人由吴闳将到吴学新等人,已历经八代,经历了400多年的历史沧桑,闻名于黎平南部的侗族地区。如今的“黑虎拳”已演绎成“四门蹬”拳法、“四门防”“花满堂”“红门”“扛伞”“斗篷”“正满堂”等八种路数棍法和“四门砍”“黑虎刀”等刀法,释放着强大的生命力。
黑虎拳不仅健身养性、习练受益,而且升华为当地的文化自信,当地与外界交流的重要窗口。2015年,觅洞“黑虎拳”,即“觅洞武术”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表演比赛中,荣获一等奖。 觅洞“黑虎拳”第八代传承人吴学新及其弟子们也分别荣获个人一等奖。这一殊荣,是黎平县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比赛历史中,获得最高的奖项。觅洞村也随“黑虎拳”逐渐走进人们视野,被外界所关注。这套武术、这套文化也在新时代中洗尽铅华,磨掉原有的“侠气”,最终传承下来的,是侗族人们自强不息、坚贞不屈、虎虎生威的奋斗精神。
黑虎拳不会失传,因为它长期氤氲化育出来的“全民健身”精神渗透进了侗族人民的血液里。实现全面小康的觅洞村民,十分尊敬吴靠将,为纪念这位老人,他们还在寨旁树起石碑,雕刻“神汉靠将”字样,以教化后人。如今,觅洞武术(黑虎拳)已经不是男性的“专利”,许多侗族女孩也练习这种古老拳法,它已成为觅洞村和周边村寨男女老少一项全民健身的体育运动。(吴志培 吴秋霞)
在双江镇觅洞村,有一套模仿老虎觅食的古老拳法——黑虎拳,这套拳已经有400多年历史,是侗族人民尚武和全民健身的历史见证。
觅洞村,世居侗族,300余户1100余人,全村以吴姓为主。相传,明朝年间,勤劳的觅洞人民辛勤耕耘、砥砺奋进,每天日出而作、日落而息,生活逐渐富裕起来。他们稻谷堆满仓,歌声十里香,日子过得殷实火红。然而,声名鹊起了,生活富足了,随之而来的是,引来盗匪的不断侵扰,村民整日担惊受怕,触摸着幸福生活却不能快乐地享受每一天。
目睹觅洞的情景,眼看群众的恐慌,为了防备盗匪打家劫舍,保护地方百姓平安,吴闳将、吴靠将父子扛起护村守寨的责任,每天去山上自创武术,模仿老虎扑食的招式,练成一套拳法,之后演绎成棍法和刀法。
吴靠将的父亲吴闳将,练成拳法后,因其身材魁梧、为人忠厚、待人诚恳、英勇善战,团结带领当地群众共同抵御匪患,受到当地群众的拥护,村民推举他为“甲长”。父亲德高望重,吴靠将从小耳濡目染,经常跟随父亲闻鸡起“武”,苦练武艺,加上其天资聪颖,少年时期就青出于蓝胜于蓝,还习得一身身轻如燕、飞檐走壁的绝技。吴闳将、吴靠将父子多次在与土匪搏斗中,赢得胜利。
吴靠将年满十八岁时,其父亲病故,寨里推崇他来接替“甲长”之位。任其职尽其责。身为“甲长”和“一寨之主”的吴靠将,没有辜负群众的期望,为切实保护全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,他开起武堂,大家叫“吴靠将武堂”,免费招集寨里所有的男丁壮汉都来习武,组建“自卫队”以防不测,并将所有的拳法、棍法、刀法等整合起来,统称为“黑虎拳”。同时,为保障在抗匪斗争中赢得主动,吴靠将还在寨旁架起磨刀石,一旦有土匪入侵,全寨武士可方便磨刀(这块磨刀石至今仍保存完好)。“黑虎拳”这套武术,实战性强,攻守兼备,尤其强调一招制敌,有快、狠、猛的特点。有了吴靠将武堂,村民们纷纷前来习武,他们在相互传习、切磋中,总结经验、固化成果,久而久之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、系统的、成熟的、独具民族文化特色的“黑虎拳”,即现在所说的“觅洞武术”。
觅洞武术有着丰厚的文化涵养,从社会和谐的角度出发,为做到保境安民“人不犯我,我不犯人”,觅洞首领吴靠将颁布了“禁令”,所有身怀武艺的村民,个个都必须遵守武德,谨恪祖训,不到万不得已,不准轻易示武、动武,更不许以武欺人。因此,觅洞武术自创立之初就有自身的一套文明行为规范,他们习武的目的是,“只可防身自卫,绝不以强欺弱;只可驱逐外敌,严禁舞械内斗。” 武术蕴藏着“侠之大者,为国为民”的哲理。
觅洞武术还有着“传男不传女”的祖训,除了这条规定外,觅洞武术在觅洞村一直是个公开的“秘密”,男丁人人皆可传习。因为在动荡不安的旧社会中,习武既可防身自卫,又能便于组织“自卫队”共同抵御外匪入侵,维护全村的社会安定。
“文革”期间,觅洞武术曾被封存起来。改革开放后,人们生活逐渐富裕,文化受到重视,觅洞武术被定为民族文化艺术,得到传承和弘扬。觅洞武术作为中国武术之一,除了具有实战性的特点外,也不乏一定的观赏性。它传承延续到今天,汇集了侗族人民的智慧和人文,凝结着侗族先民的生存之道。近年来,觅洞村民对觅洞武术套数进行了一些改造,现在向世人呈现出来的,都是觅洞武术的精髓,给人以强身健体并兼具艺术性、人文性。它在形体上,大开大合、潇洒自如,在审美上,充分展现出侗族人民勇敢、豪迈的精神风貌。
从历史沉烟中走来的觅洞“黑虎拳”,又称“觅洞武术”,汲取侗族民间武术的精髓,传承人由吴闳将到吴学新等人,已历经八代,经历了400多年的历史沧桑,闻名于黎平南部的侗族地区。如今的“黑虎拳”已演绎成“四门蹬”拳法、“四门防”“花满堂”“红门”“扛伞”“斗篷”“正满堂”等八种路数棍法和“四门砍”“黑虎刀”等刀法,释放着强大的生命力。
黑虎拳不仅健身养性、习练受益,而且升华为当地的文化自信,当地与外界交流的重要窗口。2015年,觅洞“黑虎拳”,即“觅洞武术”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表演比赛中,荣获一等奖。 觅洞“黑虎拳”第八代传承人吴学新及其弟子们也分别荣获个人一等奖。这一殊荣,是黎平县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比赛历史中,获得最高的奖项。觅洞村也随“黑虎拳”逐渐走进人们视野,被外界所关注。这套武术、这套文化也在新时代中洗尽铅华,磨掉原有的“侠气”,最终传承下来的,是侗族人们自强不息、坚贞不屈、虎虎生威的奋斗精神。
黑虎拳不会失传,因为它长期氤氲化育出来的“全民健身”精神渗透进了侗族人民的血液里。实现全面小康的觅洞村民,十分尊敬吴靠将,为纪念这位老人,他们还在寨旁树起石碑,雕刻“神汉靠将”字样,以教化后人。如今,觅洞武术(黑虎拳)已经不是男性的“专利”,许多侗族女孩也练习这种古老拳法,它已成为觅洞村和周边村寨男女老少一项全民健身的体育运动。(吴志培 吴秋霞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