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忘初心、牢记使命 乡村振兴立潮头 | 黄家权:把余热洒在战贫攻坚路上
发布时间:2021-05-26 00:00
|
来源:侗乡网
黄家权是黎平县人民法院退居二线的一名老领导, 2016年4月,他主动申请驻村,到贵州省海拔最低处附近的黎平县地坪镇岑申村担任第一书记。2018年2月,根据组织安排,他继续前往黎平县永从镇豆洞村担任第一书记,这一干就是五个年头。
驻村以来,他吃住在村,与老百姓打成一片,踏踏实实为村里谋发展、为群众谋实惠,如今的帮扶村,村寨干净、路面整洁、夜空敞亮、广场舞跳起来了,群众腰包鼓起来了,贫困帽摘掉了。
驻村以来,他吃住在村,与老百姓打成一片,踏踏实实为村里谋发展、为群众谋实惠,如今的帮扶村,村寨干净、路面整洁、夜空敞亮、广场舞跳起来了,群众腰包鼓起来了,贫困帽摘掉了。
当好贴心人
2016年4月,刚到地坪镇岑申村驻村时,谁家富谁家穷,心里一张白纸,上任后,他轮番找村支书、村主任带路,逐户上门走访,核查家庭基本信息,了解产业发展现状,制定发展规划……
一个月后,走遍了全村4个自然寨402户,收集到群众需求信息240多条,满满写在记录本上,还编成3000字的调研文章,拟定了35条帮扶措施。
驻在村里,他每天早上绕村寨走一圈,当作晨练,在群众出山前入户走访。走访中,给贫困户送相片、明白卡、扶贫手册,一桶油、一袋米……
他一边学苗话,一边教群众说汉话,很快解决了“沟通难”问题,且在潜移默化中宣传了党的扶贫政策。
村里83岁的夏恶务老人,房屋破烂不堪,用塑料布挂在房顶遮避雨水,他看在眼里,急在心上,多方化缘,争取到了1万元的危改资金,并带领党员为老人维修,还为老人落实了五保特困供养指标。
“我们有事都爱找老黄,他经常为我们老年人修修补补、跑前跑后,是我们的贴心人……”村里的一位老奶奶说。村民都叫他“老黄”。
在永从镇豆洞村,他了解村情民情,抓产业发展。经常为村民们代购机油、为困难户买药,为群众代交合医,成了村里的“代办”书记。同时,主动参与村寨的红白喜事,融入到群众中,很快成为“知心人”。
贫困户孙天善的儿子患白血病,他便向法院干警倡议捐款8250元,坚定了病人战胜病魔的信心。2019年3月贫困户石天胜患急性胰腺炎等多种疾病,他便在豆洞微信群中倡议,很快得到村民的捐款5000多元。
有人说,退下来驻村,就不要太蛮干了,而他认为,只要扑下身子、深入一线,全身心地为百姓办实事,百姓就会信任你,把你当亲人。
驻村5年,先后帮助困难群众解决大小问题412件。协调解决贫困户慰问金及物资13.5万元,协调水泥120吨。2017年有9名贫困户子女考上大学,他分别上门祝贺送红包1800元。
一个月后,走遍了全村4个自然寨402户,收集到群众需求信息240多条,满满写在记录本上,还编成3000字的调研文章,拟定了35条帮扶措施。
驻在村里,他每天早上绕村寨走一圈,当作晨练,在群众出山前入户走访。走访中,给贫困户送相片、明白卡、扶贫手册,一桶油、一袋米……
他一边学苗话,一边教群众说汉话,很快解决了“沟通难”问题,且在潜移默化中宣传了党的扶贫政策。
村里83岁的夏恶务老人,房屋破烂不堪,用塑料布挂在房顶遮避雨水,他看在眼里,急在心上,多方化缘,争取到了1万元的危改资金,并带领党员为老人维修,还为老人落实了五保特困供养指标。
“我们有事都爱找老黄,他经常为我们老年人修修补补、跑前跑后,是我们的贴心人……”村里的一位老奶奶说。村民都叫他“老黄”。
在永从镇豆洞村,他了解村情民情,抓产业发展。经常为村民们代购机油、为困难户买药,为群众代交合医,成了村里的“代办”书记。同时,主动参与村寨的红白喜事,融入到群众中,很快成为“知心人”。
贫困户孙天善的儿子患白血病,他便向法院干警倡议捐款8250元,坚定了病人战胜病魔的信心。2019年3月贫困户石天胜患急性胰腺炎等多种疾病,他便在豆洞微信群中倡议,很快得到村民的捐款5000多元。
有人说,退下来驻村,就不要太蛮干了,而他认为,只要扑下身子、深入一线,全身心地为百姓办实事,百姓就会信任你,把你当亲人。
驻村5年,先后帮助困难群众解决大小问题412件。协调解决贫困户慰问金及物资13.5万元,协调水泥120吨。2017年有9名贫困户子女考上大学,他分别上门祝贺送红包1800元。
当好引路人
地坪镇岑申村,无产业,人多田少,村里约73%的劳动力外出务工,留守的都是老人妇女。
到村后,他和村两委研究制定了岑申村脱贫帮扶计划,明确了“党建示范引领、项目带动建设、产业扶持富民”的发展思路,发挥“大户带动”效应。
把在外打工的青年国表广请回家,发展小山羊。从30头种羊发展到了2016年底的330多头,毛收入5万多元。
赚到第一桶金后,他又动员贫困户国表广“抱团发展”,建合作社,发动113户贫困户参与入股。岑申村的山羊后来发展到600余只,养牛350只,林下香鸡养殖1200余羽,油茶低产改造1270亩,种植钩藤240亩。
他按照“一减四增”产业扶贫挂图作战要求,带领永从豆洞村干部四处考察学习,组织群众种植钩藤403亩、油茶210亩;改造茶叶基地85亩,支持贫困户石天成种植香芋85亩、带动贫困户发展。
组织成立大塘山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,吸纳110户贫困户入社,建立临时党支部,完善利益联结机制,初步落实“支部+合作社+贫困户”的抱团发展模式。多方协调,实施产业公路6公里,楠竹林低产改造150亩,稻鱼工程210亩,落实特惠贷115万元发展产业,为实现产业脱贫打下基础。
到村后,他和村两委研究制定了岑申村脱贫帮扶计划,明确了“党建示范引领、项目带动建设、产业扶持富民”的发展思路,发挥“大户带动”效应。
把在外打工的青年国表广请回家,发展小山羊。从30头种羊发展到了2016年底的330多头,毛收入5万多元。
赚到第一桶金后,他又动员贫困户国表广“抱团发展”,建合作社,发动113户贫困户参与入股。岑申村的山羊后来发展到600余只,养牛350只,林下香鸡养殖1200余羽,油茶低产改造1270亩,种植钩藤240亩。
他按照“一减四增”产业扶贫挂图作战要求,带领永从豆洞村干部四处考察学习,组织群众种植钩藤403亩、油茶210亩;改造茶叶基地85亩,支持贫困户石天成种植香芋85亩、带动贫困户发展。
组织成立大塘山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,吸纳110户贫困户入社,建立临时党支部,完善利益联结机制,初步落实“支部+合作社+贫困户”的抱团发展模式。多方协调,实施产业公路6公里,楠竹林低产改造150亩,稻鱼工程210亩,落实特惠贷115万元发展产业,为实现产业脱贫打下基础。
当好实干人
驻岑申村不久,他争取黎平创达贸易公司经理资助20吨水泥,组织发动群众集资2.5万元修建篮球场。篮球场竣工当天,群众载歌载舞庆贺,对接下来的项目建设充满信心。
2017年,为岑申村实施了组组通公路11.2公里,篮球场2个,停车场2个、安装路灯87盏,硬化步道1200米、建公厕3个、榨油坊和村委会各1个。
在危房改造中,用地选址、灶房卫生间设置,他都一一参与,就这样,全村81户的危房改造,全部建起了规范的卫生间。
在永从镇豆洞村,他与村两委实施人畜饮水安全工程5个、通组公路6公里,卫生室,篮球场,步道硬化,安装路灯,建停车场,排污渠道,公厕,危房整治,实施了电网改造,村委会维修,建农家书屋,改善农村环境,基础设施的完善,大大提升群众幸福认同。
2017年,为岑申村实施了组组通公路11.2公里,篮球场2个,停车场2个、安装路灯87盏,硬化步道1200米、建公厕3个、榨油坊和村委会各1个。
在危房改造中,用地选址、灶房卫生间设置,他都一一参与,就这样,全村81户的危房改造,全部建起了规范的卫生间。
在永从镇豆洞村,他与村两委实施人畜饮水安全工程5个、通组公路6公里,卫生室,篮球场,步道硬化,安装路灯,建停车场,排污渠道,公厕,危房整治,实施了电网改造,村委会维修,建农家书屋,改善农村环境,基础设施的完善,大大提升群众幸福认同。
当好带头人
“后龙山林地就是厕所,牲畜随意放养,街巷粪便多。”这是昔日地坪镇岑申村脏乱差的写照。
入村后,黄家权每天早上拿起扫把在村委会周围打扫卫生、用火钳、塑料袋捡拾垃圾,用实际行动感化村民。同时,组织召开党员会、村组干会、群众院坝会、学生会、大讲堂,言传声教,激发群众干劲,修改《村规民约》,制定《村寨环境卫生公约》、落实门前三包责任,实行畜禽圈养,掀起了“清洁风暴行动”,改变群众的不良习惯。
“没有第一书记的努力,就没有岑申干净整洁的今天。”岑申村老支书滚仕先说。
后来,他把岑申村的做法复制到永从镇豆洞村,抓党员干部引领、基础建设,实施“红黑榜”亮相,聘用保洁人员,在全村掀起了废弃茅房猪圈拆除大行动、消除视觉贫困。三八节那天,他组织法院女干警与村妇女牵手捡垃圾,让保洁成为群众的自觉行动。
“寨寨卫生有公约、组组道路有车通、户户山上有产业、家家门前有清泉、人人住房有保障”群众思想的转变,促进村寨的大改变。
入村后,黄家权每天早上拿起扫把在村委会周围打扫卫生、用火钳、塑料袋捡拾垃圾,用实际行动感化村民。同时,组织召开党员会、村组干会、群众院坝会、学生会、大讲堂,言传声教,激发群众干劲,修改《村规民约》,制定《村寨环境卫生公约》、落实门前三包责任,实行畜禽圈养,掀起了“清洁风暴行动”,改变群众的不良习惯。
“没有第一书记的努力,就没有岑申干净整洁的今天。”岑申村老支书滚仕先说。
后来,他把岑申村的做法复制到永从镇豆洞村,抓党员干部引领、基础建设,实施“红黑榜”亮相,聘用保洁人员,在全村掀起了废弃茅房猪圈拆除大行动、消除视觉贫困。三八节那天,他组织法院女干警与村妇女牵手捡垃圾,让保洁成为群众的自觉行动。
“寨寨卫生有公约、组组道路有车通、户户山上有产业、家家门前有清泉、人人住房有保障”群众思想的转变,促进村寨的大改变。
当好守门人
2020年春节,一场新冠疫情袭来,他和网格员,村组干冒严寒、顶风雨,排查、守卡、吃面条……
此时的爱人却在县城新建的移民社区忙碌,儿子在高速公路值守。一家三口相距不到50公里,却半个月不见一面。
为了脱贫群众的钱袋子,他组织村民参加招聘会,宣传招工信息。落实低保兜底政策,补短板,强弱项,完善人口信息和帮扶措施,消号挂牌督战问题……
“穿一双解放鞋,背一个‘暖心秘书’挎包,说一口黎平普通话宣传扶贫政策。暖心秘书笔记本、驻村日记写得密密麻麻。”那就是他的足迹。
如今脱贫攻坚近尾声,乡村振兴战鼓响,他依然以村为家,一驻就是20天,每天穿梭在村巷里,从不间歇……
此时的爱人却在县城新建的移民社区忙碌,儿子在高速公路值守。一家三口相距不到50公里,却半个月不见一面。
为了脱贫群众的钱袋子,他组织村民参加招聘会,宣传招工信息。落实低保兜底政策,补短板,强弱项,完善人口信息和帮扶措施,消号挂牌督战问题……
“穿一双解放鞋,背一个‘暖心秘书’挎包,说一口黎平普通话宣传扶贫政策。暖心秘书笔记本、驻村日记写得密密麻麻。”那就是他的足迹。
如今脱贫攻坚近尾声,乡村振兴战鼓响,他依然以村为家,一驻就是20天,每天穿梭在村巷里,从不间歇……